文物鉴定专家曹静楼昨来到福州 《鉴宝》误导收藏
昨天上午,文物鉴定专家曹静楼突然“空降”福州,出现在华屏路“华臻会所”,做了个半小时《如何辨别文物真伪》的小讲座,给闻风而来的福州藏家们好大一惊喜。
曹老是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原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长期从事国家重点文物的修复、复制及保护的研究工作。故宫博物院里头的150万件文物,几乎没有不经过他的手“诊断”的,对这些文物来说,曹老算是它们的“主治医生”了。
对福州来说,曹老也不是外人,跟中国文物界的泰斗、咱们福州世家出身的王世襄老先生顶熟,这几年还常去看望老人。曹老给福州带来王世襄老先生的近况:老人家96岁高龄了,精神还好,就是行走不便,得坐轮椅了。
至于说他自己,曹老十分谦虚:在中国的文物界,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么,这位“普通人”收藏文物吗?曹静楼回答说:“我们做文物这一行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自己是不能收藏文物的。我家没有文物。
对于文物,我的态度是‘过眼即有’,就是说,这些文物,我看到了,品鉴了,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领略过它的美妙工艺,心里‘有了’,这就算是‘收藏过’了。”
“青铜兽首”:最多值个一两千万
说到文物界大事,上半年沸沸扬扬的“青铜兽首”事件,自然值得一提。曹静楼说,“青铜兽首的拍卖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当时第一反应,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炒作。
这个青铜兽首其实没有那么高的文物价值,论年代、论工艺都不能算什么珍品。它里面的政治意义大于文物价值。无非是外国人看准并且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故意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中国人不一定要上外国人的当。
(要是您来估价,这兽首值多少呢?)了不起也就值个一两千万。”(记者注:佳士得在拍卖前放风时估价2亿)曹老还说,与其关注这些炒作,不如多关心福建的民间工艺,比如前两三年,他曾经呼吁过,希望能够把福州的软木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呼吁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传统的工艺保存下来,但现在软木画已经式微了,真正可惜。再比如福建的木雕、石雕等工艺,都应该向精品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技术,甚至在和外来文化碰撞当中,能够有个创新,这是他最乐意见到的。
故宫黄花梨,多数是“海黄”
采访中,本省的一“海黄”(海南黄花梨)藏家寻踪前来请教,问了一个在收藏界争议许久的问题:“故宫中的一百多件黄花黎家具,到底有多少是越南、缅甸、泰国的黄花梨制作的?”曹静楼非常肯定地回答:“90%是我们的‘海黄’。东南亚的黄花梨,跟我们‘海黄’是‘一类不同种’,在材料的珍贵性上面完全没有可比性。虽然明代中后期和清乾嘉后开放海禁,会有一些东南亚的黄花梨进来,但这些材料多数都流入民间。按照当时的历史政策去做出‘故宫家具多数不是海黄’这样的分析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故宫里头全部的海黄家具。”曹静楼说,收藏海黄是你们福建人的强项,“海黄无限好,可惜量太少”。对于福建民间囤积的黄花梨木,他的建议是“不要轻举妄动、浪费可惜”,每一件黄花梨作品,都要保证相关的创作规划能够使其具备高超的工艺审美价值,那么才可以下手。
《鉴宝》追求娱乐化,误导收藏
采访中,收藏界一行家当场说了个段子:某天在北京,有人往行家店堂送了一批货,号称某几件是明代瓷器,某几件又是清代瓷器,分析得有鼻子有眼。这行家刚巧看到曹老经过,便求他进来“看看这是哪个年代的”,曹老在20米外瞄了一眼,就一句“民国的”,走了。行家立即与送货的交涉:“……曹老说了是民国的!”5分钟前气势惊人咬定是明清瓷器的家伙立刻蔫了:“……好吧,那就在标签上写‘民国’的吧……”曹老说,这几年的收藏风气,是“把路领歪了”,价值判断只依据一个:价格的高与低。至于用材是否珍贵,工艺和装饰的审美价值在何处体现,很多人不关注。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40年,“即使是故宫里的东西,也不见得就件件珍贵。”曹老说,文物要看年代,比如康乾盛世,经济发达,物品精美程度相对就高;有些朝代国力衰败,做出来的东西放到现在,虽然年代久远,也不见得就是好东西。
所以,普通老百姓不要跟着潮流走,被一些炒作忽悠,比如曾经喧嚣一时的央视《鉴宝》栏目,曹老说,他当时也跟《鉴宝》的负责人说过:“……这样的节目,对老百姓是一种误导!”后来《鉴宝》主持人罗晰月特地跟他解释说:“……我们就只是一档娱乐性节目啊,我们栏目考核的标准只是收视率……”把娱乐当作专业权威,这是一般老百姓的误会,跟前几年说书似的普及历史的“国学热”大概有点异曲同工。曹老说,当然社会也会慢慢进步,同样是央视栏目,现在的《国宝档案》就做得比较专业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备,这才值得老百姓收看和学习。
(东南网记者 郭大路/文 )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