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马德里2月27日专电(报道员 谢宇智)今年3月,巴黎卢浮宫内展出的《蒙娜丽莎》将不再孤单地微笑。另一幅“年轻版”《蒙娜丽莎》也将去到那里,与达·芬奇原作共同出现在世人面前。面对两副颇为相似的画作,人们不禁要问,这对“孪生姐妹”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年轻版《蒙娜丽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谜团呢?
作为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经典名作,《蒙娜丽莎》被誉为全世界最宝贵的艺术珍品之一。画中女子嘴角神秘的微笑如此引人遐思,以至于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有无数人试图解读这一微笑。画作也一再被人模仿和复制。而原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年轻版”《蒙娜丽莎》此前一直被认为仅是16世纪不知名画家的仿作。关于它的最早书面记录是1666年马德里皇家城堡的一份艺术品清单。画中硬朗清晰的线条、人物完好的眉毛和蒙娜丽莎身后纯黑的背景也似乎昭示着它的“年轻”。
但两年前,一封来自巴黎的申请改变了这幅画的命运。卢浮宫方面希望借此画参与2012年3月29日开始的以“圣安娜,圣母与圣子”为题的达·芬奇主题画展。普拉多博物馆按照艺术品出借的既定程序,开始对此画进行扫描检查,不料却发现了画中的秘密——这幅作品的黑色背景下竟藏着风景。
在红外射线和X射线的照射下,人们惊异地看到黑色背景下沉睡着另一层画面。经化学分析,这层黑色竟是1750年以后才加上去的。幸运的是,一层有机层把后加的黑色背景同原有颜料分开,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画不受损害。这一发现让博物馆的专家们感到兴奋,修复工作随即展开。
通过层层渐进的方式,化学溶剂将最上层的黑色一点点擦去,画的原貌也随之重见天日:“年轻版”《蒙娜丽莎》的背景部分与达·芬奇原作如出一辙。专家经鉴定指出,画作使用的是胡桃木画板,在作画的准备程序中涂抹的是铅白和亚麻油混合物,这些都是在达·芬奇和他画室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特点。更让人惊讶的是,用X光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显示,“年轻版”忠实复制了原作从草稿到修改再到完工的各个阶段的变化,而这一点是后来那些只看到成品的模仿者理应无法做到的。一个推论因此浮出水面:这幅画是在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由他身边的亲近弟子比照原作同步完成的。
修复后的画作颜色比原作更鲜艳明快。达·芬奇原作中女主人公消失的眉毛和肩上那抹几乎已不可察觉的轻纱在仿作中清晰可见。蒙娜丽莎的脸庞还带上了原作不曾有的红润,人物身后的景致也更加分明。但另一方面,没有在背景和人物面部使用模糊技巧使仿作缺少原作的朦胧美感,蒙娜丽莎神秘的笑容似乎也接了些地气,不再神秘。
谁是这幅画的真正作者呢?是达·芬奇的两位门徒萨莱或梅尔齐中的一人吗?梅尔齐在《蒙娜丽莎》问世时年仅十来岁,成为作者的可能性不大。而萨莱在自己的物品清单中曾提到一幅《蒙娜丽莎》的仿作,难道就是这幅?此外还有些人曾跟随达·芬奇学画,这幅画是否出自他们之手?几百年的岁月阻隔使这些谜团很难一一破解。至于为什么后来的收藏者要将这幅画的背景涂黑,专家们给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为了迎合当时人像画多为单色背景的流行趋势;二是为了让这幅画更加具有“达·芬奇风格”,因为达·芬奇本人的作品中也只有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两幅人像画以风景为背景,其他人像画都是采用了单色背景的画法。
这幅画完成后的去向同样引发了种种猜测。据说,《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焦孔多请求达·芬奇为其妻子所作,但完工后艺术家却没有把这幅画交给焦孔多夫妇,而是一直带在身边。达·芬奇是否为了能够不断完善这幅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而留下了原作,把学生的复制品交给了焦孔多一家?
“年轻版”《蒙娜丽莎》的出现让学者们感到兴奋。如果真如推论所设想的那样是达·芬奇弟子的临摹之作,那么对它的研究将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达·芬奇和他画室成员的工作方式,并进一步加深世人对原作的认识,帮助专家在未来对原作进行研究和修复,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此同时,那些有意前来参观这对“姐妹花”的人们也可以在比较中决定,他们是喜欢一个朦胧神秘的蒙娜丽莎,还是喜欢鲜艳明媚、焕发光彩的蒙娜丽莎。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