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著作
艾明义(石夫子)随笔《游山、丹山、陵阳山的传说》

时间:2010-5-1 23:00:57 点击:2760

游山、丹山、陵阳山的传说

——艾明义

2009.8

相传黄帝来到大赤山(黄山)与浮丘,容成子合盟以后,为了扩大巩固的疆土,便围绕“三天子都”进行四方巡游征伐。

一日,黄帝带着浮丘公巡游到猷山<现黄山区新华乡境内>,该山海拨867米,纵深10公里,山顶降起姐妹两峰,姐峰立一杆,谓之“神接天际”。黄帝登临其巅,凭借晴空,遥望长江宛如一条白链,顿生“山高登顶我为王”的感觉。后人为了祭祀黄帝,便将猷山改称为“仙都山”和“游山”。为表达对此山的敬仰,后人还将唐戴国公猷州刺史左匡政(又名左难当)逝后葬于山中松子岭,并建左王殿供奉。据旧志载:士人歌云“猷山八面,左王四殿”。1970年7月太平湖(陈村大坝)蓄水被淹,现已荡然无存,但殿前一对貔貅神兽和其中1个石菩萨以及香炉底座依然可以佐证左王殿当年的神韵(图见黄山区新华乡志)。

猷山登临以后,黄帝、浮丘公继续向前巡游,迎面来到了一座山峰,山上多朱砂石,土质瘠薄,树少草多,浮丘公一看这就是一个炼丹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此筑台炼丹,耽搁了一些时日,后人便将此山称之为耽山<现为丹山在新丰乡境内>,故旧志记载“炼丹台,位于乡境浮丘丹山,有炼丹台遗址,相传浮丘在此炼丹,已湮没”。由于山上树少草多,土皮裸露,每当朝阳夕照,映霞满山,全山丹色如画,加之百姓在冬季草枯之时,以火炼山,全山火红,久而久之,百姓便将耽山改称为丹山。清杜翰英有诗《硃砂泉》:“饮水自延年,披图见醴泉,乐山兼乐水,何事炼丹仙”。

游山余脉还有座大山,在民间相传颇具一些神秘色彩,该山位于新华乡境西北面,海拨760,与游山遥相呼应。据嘉庆《太平县志》载“大山,县西七十里泾阳乡,顶名云龙峰。嘉庆间有王道人居焉。今有一坎在山顶大石上深止三寸许,大旱弗乾”。相传王道人在此结庐修道,并羽化升天成仙,主管人间子嗣生育,山顶求子非常灵验。又传说在山中有口深井,可通南海,井中有条一尺长的泥鳅,即“井龙王”,是方圆百里的司雨神。大旱时人们只要登顶祈雨必然灵验。建国前当地的百姓把大山奉信为“送子”、“司雨”的神仙。

丹山脚下与陈朝曙主任和当地村干部

丹山远景

另据《水经注》、《列仙传》详尽地记载了子明升仙之事,窦子明,名伯玉,字子安,西汉沛国銍县人,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年>为陵阳令(一说为陵阳主薄)。他信奉老庄哲学,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县政,认为“无欲而民自化”,子明居陵阳山区达数十年,人称“陵阳子明”。陵阳山高千余丈,有旋溪之水绕山而过。一日,子明在旋溪上钓起一条白龙,他慈悲为怀,将白龙释而放生。数年后,厨刀剖鱼作羹,发现鱼腹内竟有似字非字的符号。厨子不解而视于子照。子明辩识,欣喜若狂。原来,此乃教其如何炼制服食仙丹之天书。他如法修炼,大有所成。三年后,白龙腾云降临,子明便跨龙而去,得道升仙。得道后,子明住陵阳山百余年,某日大呼山下人,令上山半,告言:“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十余年后,子安死,葬石山下,常有黄鹤栖息于子安冢树上,鸣呼子安名。

笔者与太平湖镇广阳村干部在湖上

现陵阳山位于太平湖北岸,永丰乡祥符村境内。最高海拨500米。其山巅为三峰鼎立,状似笔架,中峰有石组成,巧夺天工,又名石柱石,高二百余丈。山上有炼丹台,台中有炼丹灶遗址,大有擘天之势,峰间奇石散布若北斗,名“七星天生”,依偎石崖处,有一泉水涓涓流出,微红色,故称丹井,井旁有一平地如田,间有一池,名白鹤池,旁有白鹤墩,传说窦子明常在此浴鹤,得道升仙时在此白鹤墩骑坐白鹤青云直上,众白鹤相随。唐李太白慕窦子明得道飞升之事,自泾县桃花潭溯泾溪而上,经龙门亭至陵阳山寻访窦子明遗迹,盘桓游历期间,追思不已,曾留下“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诗句。

太平湖上陵阳山

艾明义(石夫子)国画官方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