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主日志
程峰:读《吴学斌画集》有感

时间:2014-12-30 9:50:08 点击:1339

程峰:读《吴学斌画集》有感

技悟于道 道进乎技 ——读《吴学斌画集》有感 程 峰

读完学斌兄的画集,心情非常激动,总想说上几句心里话。 我与广西画家吴学斌是老朋友,也同是黄独峰教授的弟子。虽然空间距离使得我们不能经常直接面对面交谈,但书信电话中总会不时地谈技论道,也曾一道赴台湾办画展,对学斌兄算得上是有所了解,在当今文艺生态环境极易感染上“后现代的时髦流行感冒病毒”的现状下,在当今艺术教育,包括艺术院校教育重技而忘道之风甚上的现状下,吴学斌的寻道之路及其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 学斌虽生于桂西北山区,然家藏字画丰厚,幼承庭训,常以信手涂鸦为乐。经过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写过若干文章,得过好些奖项,但自幼培育起来的画画之心终难更改。1987年,学斌有幸成为著名画家岭南派大师黄独峰教授的关门弟子,终遂心愿。加之学斌矢志不移地追求,他的画技日臻,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不凡的成果,还曾作为画坛研讨的“现象”在《美术界》上进行过研讨。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一切成果都是学斌“从政”之余取得的,按学斌兄的话说:“10多年来,从未在上班时间画过一笔”。此话的真实性完全可以从这位担任着致公党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自治区人大常委政治常委等职,曾被评为“中国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优秀党员”,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阳朔县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个人”及“1999年世界华人风云人物大奖”(香港评选)等等奖项中得以应证。去年又被选上了致公党中央委员。由此也可见学斌花在画画上的时间是不会太多的,而在绘画上所取得的非凡成果也是事实。学斌这种低成本投入而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他重心追手摹,能把握好技与道的关系,能自觉地重道、寻道、悟道是其成功的根本所在。 道是指思想、哲学、文化、审美、鉴赏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是对艺术、人生、知性、感性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中国画是中国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同诗文书法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样式。南宋邓椿在《画继•论远》中曾说:“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之人,颇多著意”,“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清代方豪咸也曾说:“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所俗之辩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美术史也就不难发现,凡能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画家,除在绘画创作上有其独特的风貌外,几乎都是文人学者型的艺术家,在诗文、书法等学养上均有相当的造诣。这些深厚的学养坚固地支撑着他们在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仅靠画法与画技留传下来的人则几乎为零。我们再回顾一下中国画的批评也能发现,中国画的批评是以文化学作为最基本的标准的,是无法离开文化的,如果一名中国画家缺少了文化素养和应有的人格品质,其艺术往往也失去了被评述的价值。 在习画者中,无论是业余还是科班的习画者,也包括当前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之中,存在重技轻文、急功近利的风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不重视文化积累和心性的修炼,而是留心于技法的单纯操练,追求技艺的纯熟,如此重技而忘道的学风,必然使画者难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情操,难于提高自乙的学术涵养、综合素养和人格品质,自然也就难于提高自己的画品,同时也就极易出现“后现代的时笔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后的症状。这种人往往不知道“重德、取义、守信、尽忠”之道,而名利之心尽生,学术之心不存。《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潘天寿先生也曾说:“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具此四者方能完善,否则,必然难成大器,既使能练就出高超的技艺,但绝不可能创造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艺术境界和艺术格调来完善自身。 学斌专业学文学,读过许多书,也包括美术史研究方面的书。他把这些自觉的修炼行为戏称为“做笨功夫”,“为六十岁以后作积累”。这其实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他知道“笔墨”和“规矩”可以通过练技修艺而得,但无法得知“天机”和“气韵”。正如黄宾虹在《画学通论》中所言:“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以可知可得者,求夫不可知不可得者,非多读书名理,岂易为力哉!”对于学斌来说,其综合素养,特别是文的学养显然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靠着这些学养的支撑,他的才能使其作品不媚俗,不带功利而富载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学斌的画才没有时下极易流行感染的那些时髦的艺术形式,以及那些难以解读其奥的晦涩的艺术语汇。尽管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大师们的影响,特别是黄老苍茫古厚、老辣粗扩的用笔之妙,但更能感动读画者的则是他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着新的题材和灵感,以现代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努力探寻着适合自己抒情言志的语汇。《两岸青山相对出》、《金钟山梦象》、《自云飘过》、《莲蓬雨》、《有风图》、《钓翁之意》、《寻道图》等等这些作品都不是刻意雕琢所成,而是作者在探索中有意无意间心语的坦陈,是作者在借境写心,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世界。而这“心语”看似游笔自娱,但实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诸笔墨,寄意毫端,如《木秀于林》、《小鸡》、《富贵不是前身定》、《寻道图》、《钓翁之意》等等。而这“心语”就出自文的学养,出自悟道,不然只能是他人之语或套话,更不能于“有意无意间”坦述了。这“心语”也是画家人品画品统一后将自身的精神和对祖国民族、对生养自己的乡土的热爱之情,通过作品的一种充分表现。 《松果没有的时候》刻画了一只逗人喜爱的小松鼠,面对岩石下的蘑菇不得不回答“松果没有的时候怎么办?”的难题,极富人情味。《何技最可依》在三条横线中安置五支小鸟,加之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对比,使得该图极富装饰性和现代感。这些作品由于作者大胆随意地妙想,使得作品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再现和模仿,而是通过对自然吸取素材和灵感之后,大胆地创造出的一个人化和诗化的自然。这种“造化”之物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除带给我们新鲜的审美感受外,也显示出作品自身的生命力。又如《钧翁之意》画中的钓翁背向鱼儿垂钧,鱼儿悠闲自得毫无恐惧之态而钧者专心垂钓却意不在鱼,让人诸多联想。《木秀于林》则形象地阐明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生社会何尝不是如此”的道理。就是一个水墨的《小鸡》也题诗“天真烂漫小鸡婆,一事不干真快活,待到身体肥胖后,拨了羽毛便下锅”,让人读后不由捧腹大笑,并于这笑声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此外,《横笛回家》、《观鱼图》、《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等等也同前面得到的作品一样“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这是一些我们未曾见过的世界,但我们却分明能从学斌的这些理想化的构建中得到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注重人品修炼也是学斌能取得不凡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品画品总是会因一个人的品格、学养、审美趣味等而于不自觉间相互融汇,呈现出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正如王昱所言:“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是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急跃毫端。”学斌的人品自可从他在抗洪抢险的战报中,从他获得的“五•一”奖章中得到正确的评价。但必须指出恩师黄独峰刚正不阿,不屑功利,情感真挚,心怀坦荡的品质,对于学斌人格品质的铸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黄老每置课堂于天地间,寓教学于交谈中,常对弟子们讲:“人品高才能画品高,吃得苦才能画好画”。“学画首先要人品正,人品高画品才高。”“做人要有骨气”,“为人要有大志,有志加毅力苦学才能成器”。黄老胸怀坦荡豪爽,为人刚正忠厚,办理干脆利索,其作品亦如其人,恣肆老辣,犷健沉雄,艳丽典雅,格调高华。九十一岁的齐自石称他为“写生妙手”,关山月说:“此君的技艺比我高”。但黄老总是自谦:“我尚不成家,还在变,还在不断改进,不断吸收营养”,谦称自已取得的成就“几十年所能把握的是‘能入能出’四字而已”。学斌作为黄老秘书及关门弟子,长期伴随左右,耳闻目染,自然也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学斌一向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绝无逐势炎凉习气,总是谦称自己“涂虎不成反类犬”。他曾给自己的画展自书前言:“好——不用多说,我心知道;坏——恳请批评,让我进步”。仅此两句足可见其人品也。 人品高作画自会凝神静气,摒除杂念,忘掉自我,把自己己溶入到所欲表现的对象中去,如此自能画好对象,并能于画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唐寅诗云:“气静则神凝,意淡则韵至”。清沈宗骞曾云:“笔格之高下,亦出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学斌心胸诚善,品格高尚,其所操握的丹青,才会如此逸笔超俗,情趣盎然。正如黄宾虹所言:“笔墨修洁,胸次高瞻者,不同徇于俗好”。 当然,学斌成就非凡的因素还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学斌能把握好技与道的关系,深知技悟于道,道进乎技。他在其《寻道图》上的题诗:“漫漫复茫茫,大漠寻道难。心中自有道,悟道即向前。”就是对吴学斌艺术追求的最好诠释。 相信学斌兄会再创佳绩,定会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程峰 教授、研究生导师 四川师范艺术学院院长

吴学斌中国画作品

吴学斌中国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