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主日志
妄说张东林先生的山水画--著名散文家许俊文

时间:2013-2-22 16:30:48 点击:1234

许俊文(著名散文家)

一个捣鼓文学的人,居然对画家的作品品头论足,行内人姑且可以视为饶舌。好在“饶舌”并非全无是处,古人就曾有“花不能言我饶舌”的先例。面对那些美好的事物,多一嘴,饶几舌,想必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况且,张东林先生曾与我相处二十余年,平时他画画,我写字,彼此说长道短,且心无芥蒂。这也是我敢“饶舌”的理由。

张东林山水画

东林先生的画,我不敢妄谈技法,要谈,得由行家们去谈。就好比一个石匠,谈论木匠的手艺如何如何,那显然是错位。鄙人以为,技法固然重要,但作为绘画艺术,技法毕竟不是它的全部。一幅好的作品,画家的技法只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如风、势、气、韵及精神内涵、美学趣味等,这些局外人是有说话资格的。不然,人们宁可将自家的墙壁空着。

张东林山水画

也许是出身行伍,也许是见证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我偏爱东林先生作品所表现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气势。在画界,有的画家专攻花鸟虫鱼,有的则擅长小桥流水,烟柳人家,这没有什么不好。就好比陕北的小米,虽小,却也养人。但是作为受众,他们喜爱什么,不喜爱什么,是有着自己的主观审美取向的。譬如我,对东林先生的画就情有独钟,并投以青眼,从某种意义讲,是他的作品那恢弘凝重、格高境阔的气势,使我的心灵为之震颤,震颤之后则是挥之不去的审美的大境界,大愉悦。

张东林山水画

想世间万物千事,莫不生而有势。山有山势,水有水势,风有风势,用兵打仗讲究兵势。势立,则形立、神立。一幅山水,若无势可呈,软塌塌的,缺了风骨,即使技法再好,那也算不得好画。以愚之见,气势并非虚张声势,它是以画家的气质、禀赋做底子的。前人说“外师造化”,没错,然而山再雄伟,你若胸无大气、豪情,也难以绘出峥嵘气象。前人又说“中得心源”,也没错,自然之山,非艺术之山,画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修养、学识、人生体验等融入进去,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那山、那水、那树才是活物。因此我敢说,立气势,状天然之姿,应是衡量山水画家境界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东林爱画太行,也擅画太行。太者,大也!东林先生就爱这个大家伙,他一次次怀着虔诚的心情前去太行朝圣,饿了,扒地里的红薯果腹,渴了,掬一捧山泉润喉,二十年余年间,他的脚印遍布太行山的沟沟昴昴,积累下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写生材料。因而,东林熟悉太行,太行也熟悉东林,山与人彼此气息相通,以致进入“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这种“心灵在场”式的体验与审美关照,于不知不觉中,自然天成的太行已在东林心中扎根,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是,东林先生笔下的太行,已不再是自然的太行了,它已融入了画家的主体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价值,体现画家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精神,其巍巍乎、昂昂乎的巨大体量和充沛的精气神,给人以望之弥高,巍然雄秀的艺术感觉。

如果把“气势”比作山水画的骨骼和精神,那么,“气韵”则是画作的血脉和经络,两者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自然山水,画家可以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来获得形似,但要落在纸上的山水成为有机的活体,具有审美价值,还得赋予山水以气韵。缺少气韵或气韵不饱满的作品,就像一个气血不足的病人,给人一副没精打采的印象。明董其昌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内营,成为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东林先生深解其中妙意,他认为,天地间大气流通,万物始有生气。绘画气贯笔墨,才是活笔活墨。

东林作画,奉行“意在笔先”,他一般不轻易落墨,只有当自然山水通过“内营”,就像土地把庄稼侍候成熟了,他才进入创作。此时的画笔带着作者的体温,在一种意动、情动、笔动、墨动、色动的“妙处难与君说”的情境下,原本无生命的山水在画笔的点染下活泛起来,且充满生机和情趣。你看东林笔下的太行,刚柔、浓淡、冷暖、轻重、虚实,阴阳相克相生,蕴含着无尽禅意。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山不在高,有势则威,有气则活,有韵则美。东林说过,山水画家的本事,就是为山水招魂、还魂,有了魂,纸上的山水才不是顽石一堆。

观东林作画,看他于勾勾点点、皴皴染染中,原本冥顽的苍石,因辅以树木便使之灵动;原本黑硬的峰峦,因笔遣云水便助其神秀;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皆为山水之肌肤。总之,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情有意,有血有肉,浑然而天成,富有生命的质感。

东林是一个对艺术始终保持敏感和激情的人。他在创作一幅作品前,总是渴望作品传达自己的一种审美理想,一种精神世界,把自己的某种气质、某种情绪表达到极致,从而体现自己的独立品格,突出自己的个性。否则,撕毁重来。

国画家 张东林